滴滴软件最近新的安装了一个显示屏。平常的时候显示屏是处于黑屏状态,使用的时候进入主页可以看到综艺、生活、音乐、影视等内容,据悉,这些内容都来自于滴滴自制。滴滴正在吸引内容创作者入驻。从去年开始,携程也在深耕内容。通过内容营销分发,将流量转化为订单。
实际上,自2015年起,工具类APP向内容化、社交化和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就开始越来越明显,直至今天,在里面添加有质量的内容模块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“共性”。
在流量的博弈之下,尽管都以产品驱动为傲,但大家也不得不涉足内容运营,毕竟用户的消费内容在哪里,流量就在哪里,而拥有流量和时长,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商业化的主动权。将流量变成订单。“内容为王”曾是传统媒体的竞争口号,如今却成为互联网的真实写照。只有将内容的模块与产品原本的基因很好的融合在一起,才能完成下一步进化。
内容是工具的出路,其实不止是滴滴,几乎所有工具类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涉足内容。在工具类APP的进化论中,内容始终是绕不开的一环,因为历史已经昭示,只有同时握有流量入口及数据资源的企业,才有话语权。
工具类应用的盈利模式非常单一,一种是APP功能付费,一种就是靠广告。但因用户停留时间短,所以广告效果常常差强人意,品牌投放价格也很难谈高,这也是为什么滴滴拥有快手、抖音差不多的月活,而广告收入却天差地别的原因。
首先,当内容作为信息流呈现时,能增加原生广告的广告位;当相邻的内容都是同一个类型和风格,隐藏在其中的广告会获得更高的转化率。其次,当用户阅读了内容,对应的数据标签也因此形成,对用户画像、广告的投放大有好处。再次,内容与用户产生情感共鸣,让用户改变对工具冷冰冰的印象,对投放在工具的品牌广告认同感更加强烈。但并非所有的工具性平台都能够内容化。
作者认为,没有内容基础的纯工具类APP面临的难点有许多,例如内容版权问题、内容的个性化推荐技术等,将这些建立起来并非一日之功,工具类企业需要衡量自身的精力,首先将主业做好、确保核心业务有一定的盈利能力,再去考虑拓展其它业务,不要为了盈利而盈利。